(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0/today-life6.htm)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超完美水稻」可望誕生!繼抗寒、抗旱等水稻基因之謎一一解開後,中研院分 子生物研究所團隊也找到了水稻抗淹水基因「蛋白激酶 (CIPK15)」,論文刊登在隸屬「科學」集團的國際期刊「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未來若透過基因改造,將有助於不耐淹水的穀類作物生長,有利全球糧食增長。
水稻是可以種在水裡的植物,抗淹水基因的了解,就可以將該機制轉到其它需要抗淹水的植物裡面。
可透過蛋白激酶發展基改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指出,全球三大糧食作物水稻、玉米與大麥中,唯有水稻是可以耐得住淹水的,其餘兩種遇上豪雨或颱風,就無法收成,產量暴跌。
余淑美率領的團隊,了解糖如何透過訊息傳達控制水稻發芽與生長,如今更進一步發現了在糖之上還有一個「蛋白激酶」的基因,與水稻耐淹水和根部的發展息息相關。
研 究團隊發現,當水稻種子在淹水狀態下,將缺氧訊息傳遞到蛋白激酶:
調控後透過糖訊息傳遞途徑製造澱粉水解酶(amylase),然後將澱粉轉化成糖,
同時 大量製造酒精脫氫 (alcohol dehydrogenase)而將糖發酵產生能量,讓種子得以在水中發芽。
待小苗快速生長至水面可以呼吸更多空氣後,根部以同樣原理製造碳水化合物及能 量,水稻因此可以在半淹水狀態下成長。
其他穀類作物及雜草並沒有這些能力,因此無法在水中發芽及生長。
如果未來通過水稻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評估,將能增加其他穀類作物耐淹水的能力,並進而增加人類糧食的產量。
另一方面,「蛋白激酶」基因下游的其他基因作用,也將改變農夫育種模式,現行水稻插秧方式,可改成直接播種,減少對植物根部的傷害,也可節省人力。
︾ 底下還有這段,不過,我覺得該發現是十分吸引人的,台灣不需要並不表示沒有發展的需求。
台灣需求不高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菲律賓已成功育種不怕淹水的水稻,東南亞國家由於雨季長,水患特別嚴重,因此特別需要此一品種,而過境台灣的颱風帶來的水災,通常很短,需求性恐不像東南亞國家那麼強。
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說,水稻本來就是種在水裡,要實際應用,要看到底耐水程度如何?是全淹?還是只能淹一半?能淹幾天?不過,該研究對於減少水稻的水災災害,應有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