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課的課程裡(台灣大學農藝系 盧虎生 教授)
剛好提到「地球溫度上升對於糧荒的影響」,剛好又看到了底下這篇新聞。
糧荒的危機,在於溫度上升之後,原本適合種植的作物,品質可能下降,或是根本無法再種
但溫度除了直接對植物造成影響,溫度對周圍環境所造成的間接影響(例如底下新聞所寫的強雨增加),
也將大規模的改變目前地球各地的「適植作物」,使原本的農業輸出大國(如美國、巴西),
不再具有先天的氣候優勢,而在赤道附近原本就貧窮的國家,將面臨更慘的困境。
鄰近台灣的日本,就有生產的一級米,因為氣溫的上升,而變成二級米,而使售價變低:
這是由於夜間溫度上升,水稻的呼吸作用加快,能量損耗增多,另外,
生長快速,也導致長的太鬆散,造成白腹米(晶螢剔透的米變成白白的)。
台灣的影響呢?
台灣糧食的自給率為30%, 但稻米就佔了快30%, 這意味著玉米、小麥這些必需品,是進口的,
當輸出國(如美國),面臨了生產不足的問題時,台灣是直接受到沖擊的。
-------------------------------------------
中研院:全球暖化 台灣水旱災將增加
(yahoo電子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27/5/1trul.html)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
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全球溫度增加,強降雨也會增加,小、中強度降雨則會減少,
因此未來台灣的水旱災將會增加,呼籲應儘速做好完善的國土規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劉紹臣、臺灣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
利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的關係,登上國際專業期刊 「地球物理研究通訊」
(Geophysical ResearchLetters)。這項數據,較先前全球氣候變遷權威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
(IPCC2007)的氣候模式預測,大過10倍。
劉紹臣解釋,IPCC2007雖曾經說明水災及旱災都會更嚴重,但也因不定性高、無法量化而較保守。
這篇論文將「極端降雨」與「全球溫度」量化,為氣候模式提供關鍵模擬指標,也對全球暖化引起的水、
旱災風險評估奠定基礎。
劉紹臣表示,最近幾年科學家發現,全球各地過去數10年強降雨隨全球溫度增加,而中、小強度降雨則減少,
但極端天氣隨氣候的變化很難由模式預測,不定性極高,無法量化,尤其是區域性的氣候變化更難預測。
劉紹臣表示,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台灣前10%強降雨就會增加約140%,而前10%小雨則會減少約70%;
全球溫度對中國華南的影響則較小,約是台灣的一半。
劉紹臣表示,1961年至2005年間,全球溫度約增加0.7度,全台灣前10%強降雨增加約100%,小雨減少1倍;
IPCC的氣候模式估計2005年至2030年間,全球溫度會再增加約攝氏0.7度;因此台灣前10%強降雨,
在未來25年左右會再增加100%。
劉紹臣表示,由於台灣前10%強降雨大都來自颱風,更大、更多的摧毀性水災、土石流,未來將無可避免;
台灣中、小雨卻逐漸減少,但中、小雨是保持土壤濕潤及地下水的關鍵水源,台灣中、南部春冬兩季常
因此而產生旱災,將會更嚴重、頻繁。
土石流、疏洪、水土保持,如何利用大雨帶來的大量水,水源的取得,將成為研究重點。
劉紹臣表示,由於二氧化碳在大氣生物圈系統生命期很長,想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
還需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制訂因應策略以及完善的國土規劃,是當務之急。981027
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面臨一次的糧食危機,可耕地減少、人口數增加,那時是靠著「green」,育種的技術
把小麥及水稻的單位生產量提升了。這個世紀,人類又面臨了危機,此次要靠著是Blue revolution (水資源管理與利用科技)
,水資源的分配將成為下個世紀的主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