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油切」原來是場烏龍!在日本機械及醫療領域原指「油料欠缺,導致功能不足」,在台灣卻被解讀成脂肪被切斷、排除油脂或去油等意思。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表示,對於「油切」用詞目前無法可管,只能提醒民眾要認識成分功能,政府也應該監督廠商在包裝上標示成分及含量。
東吳大學日文系講師吳美嬅指出,「油切」二字最常在日本家庭烹飪時使用,主婦做了炸物後會在盤子鋪上吸油紙,目的要把「炸物的油瀝乾」。
廠商自創 紅透半邊天
日本文化研究者尹皓表示,日本飲料商麒麟在二○○四年首度以「油切」為飲料命名,推出一款「油切烏龍」茶飲料,但未熱銷,很快就銷聲匿跡。
日本人反應普通的「油切」,來台後卻紅透半邊天。台灣飲料商找來藝人小S代言廣告,「切、切、切」變成全民語言,超商店員指出,由於電視廣告和「油切」二字給人「去油、減肥」的聯想,讓油切茶成為銷售類茶類飲料裡最夯商品。
錯誤聯想 日人覺得好笑
住在東京的日本部落客uedada表示,「油切」一詞用在機械領域,意指燃料或潤滑油失去正常運作,導致機器等停擺;引申到醫療是指,肝血不足會使肌肉力量衰弱,關節潤滑變差。
日本長大、目前在台灣從事服飾業的台日混血德永彌生表示,日本人普遍都認為,把「油切」當成「減肥」的用詞,是台灣人自創的混用新詞彙。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20090706/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705/78/1mh0s.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