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昱融 出處:天下雜誌 2009/12
暖冬十二月,南台灣碩果僅存的唯一烏魚船「聯春滿號」,正孤伶伶停在高雄興達港邊上架維修。
十年來,隨著氣候變遷東北季風越來越暖,烏魚漁民的心卻越來越寒。
「水暖烏魚就不浮水了,」望著梓官蚵仔寮海面,已經不再出海的七十歲鯤聯勝老船長黃靜賢,帶著一輩子追逐烏魚的經驗解釋,對水溫極度敏感的烏魚只在冷鋒過後轉暖的二十至二十二度海中產卵,水溫一旦變暖,烏魚也就不再南下。
每年冬至前後十天,漁民口中「誤人不誤冬」的「信魚」(年年迴游講信用的魚)烏魚會隨著北方大陸冷氣團發威而大量南下越冬,一直是南部漁民淘「烏金」的時節,也是黃靜賢兒子黃志雄每年上古廟通安宮拜拜、祈求學費的來源。
漁村裡相傳,天庭換了紅面關聖帝君值勤,氣溫於是越來越高。
隨著北方冷流受暖化影響減弱,烏魚無法順冷流南下,自明朝以來三百年「捕個烏魚好過年」的文化面臨挑戰,百年的信用也跟著不再。研究烏魚生態二十年的海洋大學校長李國添研究,近年來台灣烏魚捕撈總數,從全盛時期兩百七十萬尾,減至每年二十萬尾不到,暖化造成洋流改變、烏魚少了可順流而下的冷流「高速公路」可搭乘是主因。
未來,年夜飯上的烏魚子、記憶裡的烏魚米粉恐怕都將受影響。
「紅水」中的大金蘭
民國七十年代是烏金輝煌的全盛時期,梓官區漁會總幹事張漢雄用台語「烏魚炒米粉,金光搶搶滾」形容。回憶當時的情形,身兼漁會理事長的黃靜賢和老搭擋隆興滿號七十三歲船長鄭武幸,一高一矮的兩人、眉飛色舞娓娓道來。
傳統巾著網烏魚船是兩艘一組,船員二十四人。每到冬至前的烏魚汛期,黃靜賢和鄭武幸就頂著刺骨寒流,從蚵仔寮一帶出海守候。天氣越冷,收穫越豐。
「看到紅水就往那邊衝,」鄭武幸揮著長年被魚網摩擦、粗大而風霜的手解釋,成熟烏魚嘴帶鮮紅,數萬條魚群聚集萬頭鑽動時,會將海水染為紅中透黑的「紅水」,他便會站在船頂大吼準備圍網包抄,一心要抓傳說中能帶來好兆頭的領頭魚「大金蘭」。
鄭武幸解釋,烏魚一般平均三歲、重兩公斤,大金蘭卻是重五公斤、迴遊七八年未被捕獲、魚鱗年輪整整有七圈的難纏對手。
追到領頭大金蘭也就意味著捕到整群魚群,一網可撈起四、五萬活蹦亂跳的烏魚。而每撈一萬條烏魚,船長就會在船頭「站」一支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三支 國旗以上返航,蚵仔寮港邊遠遠就響起歡聲雷動的炮聲迎接,港內成排的烏漁船旗海飄揚,茄萣到梓官一帶更曬滿綿延數十公里海岸的黃橙橙烏魚卵。
黃靜賢還記得,當時一趟出海最多收入一千兩百萬,不只養活二十四個船員家庭,也為他贏得好幾屆十大傑出漁民。
但隨著全球暖化,盛況已成過去。
暖化加上大陸漁船從北方「攔截」或炸魚影響,現在出海一趟常常千尾都抓不到,「連油錢都不一定夠,」已退休的他帶著老人與海般的緬懷回憶,「很多年沒看過大金蘭了。」根據李國添教授研究,近年海流受暖化影響改道,讓過去從未出現過烏魚的宜蘭南方澳,居然開始捕獲少量烏魚。
再也承受不起年年虧損的船長們,只好忍痛變賣漁船,巾著網烏魚船從三百艘到今年全台只剩四艘。漁具也紛紛改成用流刺網,或改在沿海捕撈黑鯧、皮刀魚勉強為生。
但大量捕撈皮刀魚的結果,卻苦了南方五十公里外屏東東港的鮪魚船。
黑鮪魚,再見
「皮刀魚被抓光,鮪魚船跟著倒楣,」五十歲、皮膚黝黑的船長陳瑞安搖頭苦嘆,皮刀魚是延繩釣鮪魚的好魚餌,近年卻被西南沿海流刺網漁船、非法強光聚 魚的燈火漁業一網打盡。捕不到皮刀魚,只好花錢買一箱幾百塊的秋刀魚、虱目魚、魷魚當餌,讓原本已因過度捕撈而艱苦的鮪魚業雪上加霜,每回出海半個月常常 連成本五十萬都賺不回來。
每年五月母親節前後大量捕獲的東港黑鮪魚也大量減少,根據東港區漁會總幹事林漢丑統計,今年捕獲的黑鮪魚數量,只剩十年前的四分之一,每公斤價格一路從兩百元飆破五百元。
負責研究全球暖化對台灣漁業衝擊的李國添教授分析,過度捕撈的主因外,和烏魚同為冷水迴游性魚類的太平洋黑鮪魚,也隨著南方暖流越來越強而減少。
其實不只烏魚、黑鮪魚,餐桌上熟悉的海產幾乎全都受暖化而「乾坤大挪移」。
「冷水性、好吃的魚種大量減少,暖水性、民眾比較不喜歡吃的魚種增加,」李國添研究發現,廣受台灣民眾喜愛而價格好的黑鯧、白鯧、透抽、鯛魚、大黃魚隨著暖化影響分佈產量大減,而肉質較差的黃鰭鮪、鰹魚卻會增加。未來民眾的海產口味勢必要隨著暖化而「適應」,或依賴進口、風險相對高的魚鮮維持原本的口味。
而隨溫室效應而來的海水均溫升高、酸化,更直接衝擊台灣的九孔、牡蠣養殖。
海洋大學副教授陳衍昌觀察,海水溫度升高造成矽藻大量增生,引起九孔幼苗脫落、食藻困難感染溶藻弧菌,全台九孔大量暴斃,東北角的九孔產值從十三億 直落到四千萬。今年歐洲頂級生蠔產區也因同樣原因受損。西部沿海的牡蠣也因為水溫上升,原本固定中秋前後大量排精卵的生態大亂,隨時消耗能量排精卵的結果 造成牡蠣變「瘦」、附著率大減(李國添解釋,牡蠣統計總數增加主要是因為大陸進口)。
全球暖化,適者生存
「長期的改變需要長期的科學研究、調適,」李國添指出,極端氣候、海象改變將直接衝擊全台灣三十萬漁民的生計,去年澎湖寒害魚群大量暴斃損失十億元、颱風後漂流木堵塞漁港的情況恐怕會愈來愈頻繁。
看到九孔產業的崩潰,身為科學家的他對於無法及時幫上忙感到很汗顏。「創造新產業才是出路,」他認為政府與應該更積極支持研究,找出適合暖水的九 孔、牡蠣、魚類品種,或透過生物技術提高適應力,甚至成立育種中心協助蚵農牡蠣人工掛苗、降低風險才是長遠之道,而不能老是只做事後補償、回應媒體。
八年來,儘管烏魚一年比一年少,梓官區漁會供銷課課長黃志雄卻回到故鄉蚵仔寮,接下船長父親的棒子投入烏魚產業,開發烏魚附加價值。行銷管理碩士的 他協助總幹事張漢雄,在許多長輩的懷疑與取笑之下,每年大量收購一百五十噸烏魚穩定魚價,從取卵分級外銷日本、魚排銷往部隊及學校、魚鱗開發膠原蛋白、魚 頭酥炸供應火鍋店湯底、魚鰭魚骨絞碎供做飼料,把原本一條兩百元的烏魚價值翻四倍到八百元,漁會的總營收也從五千萬翻至一億。
今年中秋節首度推出一盒六百元、烏魚碎肉製成的烏魚蛋捲,四千盒在兩個禮拜之內銷售一空。另一方面,高雄縣農業處長張清泉與蚵仔寮文化協會也推動漁港轉型觀光,讓民眾搭乘漁船出海體驗捕烏魚文化,今年日本NHK電視台也特別來台記錄拍攝。
冬天不再回來的烏魚,是四面環海台灣省思全球暖化的指標魚。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issue/news/20091201/2-5.jsp)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