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30 20:15
作者:廖桂賢(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
不過幾十年前,世界上大部分政治領導人的唯一任務,就是帶領其國家或地區走向更繁榮富裕、讓人類世代繁衍不絕;當時大概沒有多少領導人會想到,現在 人類社會竟然面臨著存亡危機。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的威脅讓全球領導人得不時聚首,共商對抗氣候變遷大計;於是2009尾聲,國際舞台上各國領導階層賣力 進行著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The 15th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或簡稱COP15)。人類社會面臨著週期性環境變動、長期性氣候變遷的挑戰,該如何存續,確實是不得不嚴肅思考的課題。
向蟑螂的韌性學習?
暫 時先換個話題。蟑螂,是許多人厭惡至極、一見就得拿起拖鞋狂打的害蟲;蟑螂雖然被貶為害蟲,卻已有兩、三億年以上的歷史,幾乎在世界各地都看的到,而且可 以在各種條件下生存。蟑螂小強們最厲害的是,它們很難一掌打死,生命力強勁,就算把家中所有的蟑螂都沖進了馬桶,牠們還是會源源不絕地出現,完全沒有絕種 的問題。
有趣的是,即使我們討厭蟑螂,「打不死的蟑螂」卻又成為充滿韌性生命力的絕佳譬喻。人類若想要世代繁衍不絕,蟑螂大概是最好的榜樣 ──活在人類社會中的蟑螂無法避免被拖鞋伺候,唯有具備生命韌性才打不死;同樣的,人類社會無法避免老天伺候我們的各種天然災害,唯有培養個人和整體社會 的韌性,才能長遠地走下去。
韌性觀念提供新思維
21世紀,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是熱門議題。在學術研究上,永續科學 (Sustainability Science)已經發展成為一門跨領域整合的學問,從觀念的探究到技術細節的研發都是永續科學關注的焦點。由於「永 續」(Sustainability)觀念的本身缺乏理論基礎,在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上,越來越多學者以「韌性」(Resilience)的學術觀念來為 作為永續的理論框架。
少數學者進一步在災害管理的脈絡中討論韌性觀念的應用,雖然仍在摸索階段,但我相信韌性觀念可以為台灣的領導人、水利 技術官僚、甚至一般民眾提供一個新視野,為已鑽入死胡同的防洪思維和作法指引一條新的道路。接下來我將介紹韌性這個學術觀念,並且在水患治理的脈絡中討論 韌性觀念的應用。
從6、70年代開始,複雜理論(Complexity Theory)在學術界中開始受到重視;另一方面在生態學中,傳統的「生態平衡」(Equilibrium Paradigm)觀念也遭遇了挑戰,今天已經被「生態不平衡」觀念(Non-equilibrium Paradigm)所取代。在這樣的學術脈絡中,生態學者Holling於1973年首先以resilience一詞,來描述生態系統遭遇自然或人為干擾 後是否能安然無事、或即使受創後也能迅速自我修復的能力。接下來我將resilience翻譯為「韌性」。
韌性理論的出現
Holling 的韌性觀念引起生態學界的熱烈討論,將近四十年來的各種相關研究已經累積成為一門「韌性科學」(Resilience Science);而近年來當地球上各種生態、自然資源系統面臨無可避免、大規模的人為干擾之際,韌性科學將研究的焦點放在人與自然交互作用下的環境系統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或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例如沿岸被大量開發的水域、被週期性砍伐的森林、商業捕撈的漁場等等。今天,韌性理論(Resilience Theory)已經成為生態學、自然資源管理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理論。
韌性理論挑戰舊的生態假設
韌性理論為何如此受到重視?因 為它挑戰了過去在生態學中根深蒂固的假設。過去的生態學者一直以為,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有一個、而且只有一個原始、理想狀態,當系統遭受天災或人為因素等 外來干擾後,若不再受進一步的擾動,最終會慢慢回到那個理想的原點──這正是影響生態學界數十年的「生態平衡」理論。伴隨著生態平衡觀念的,是人類對於自 己作為自然管理者的自信:一方面在自然保育上,認為人類「善意」的介入,例如設立自然保護區或撲滅森林野火,可以確保生態系統維持在理想狀態;另一方面在 自然資源擷取上,人類也相信透過生態操作,任何自然資源系統都可達到人類想要的理想狀態:例如最大魚群量以利商業捕撈、最大樹木成長率以利伐木業獲利。既 然系統得維持在人類心目中的最適狀態,那些會影響系統狀態的自然現象包括暴風雨、洪水氾濫、山崩、土石流、野火等,都被視為「干擾」(disturbance),因此自然資源管理的重點就是要盡力防止這些天災來擾動系統。
排除自然擾動,反而引發更大災難
但 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其實所謂的「干擾」不過是系統自然動態的一部份,是讓系統得以週期性更新、維持系統功能的重要機制;換句話說,洪水、野火等天災就 跟降雨、弱肉強食或是花粉傳播一樣,是自然過程的一部份。研究更發現,排除自然擾動、追求效益極大化的自然資源經營模式反而會引發更大規模的擾動,讓系統 最後走向崩潰。
更可怕的是,系統一旦因擾動而變得面目全非,不見得會像「生態平衡」理論所預測的,最終會回到理想狀態;系統也有可能再也無 法回到過去的狀態、再也無法再為人類提供的自然資源。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可怕的沙漠化現象:一旦原本的植被被大量移除,裸露的土壤和改變的微氣候讓種子的成 長環境惡化,要再回到原本森林或草原的樣貌,幾乎難如登天。並不是每個生態系統被擾動後,都會回復到先前的狀態;生態系統其實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演進模式, 任何隨機的事件都可能決定演進的路線和結果──這正是生態學的新範型:「生態不平衡」。
(資料來源:Yahoo news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230/109/1xxpr.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