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錄至「魚池茶改場 找回消失的茶香」
作者:汪文豪
天下雜誌 393 2008/3/26
台灣從過去的「香蕉王國」、「草蝦王國」、「鰻魚王國」,
到現今的「蝴蝶蘭王國」、「石斑魚王國」,背後都有農業技術人員創新研發的心血。
在二十世紀初那段「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日子,一位來自日本群馬縣的年輕製茶師
新井耕吉郎,帶著妻兒遠離北國家鄉,來到當時仍有瘴癘之氣的魚池庄。
在他的努力下, 日本人從印度阿薩姆省、中南半島等地引進的紅茶品種,在魚池適應良好,
落地生根量產。
一九二八年,一批台灣紅茶外銷到倫敦與紐約。在倫敦拍賣市場,歐洲品評專家認為,台灣紅茶的香氣,
媲美印度高級紅茶的香氣。魚池紅茶一夕成名,每公斤的叫價,相當於當時一名工人兩天的薪資。
一九六O年代,魚池紅茶幫助國民政府賺進大量的外匯。出口的台灣茶葉總量當中,超過半數都是紅茶。
可惜後期台灣的民營茶業公司經營不善,將魚池紅茶混充劣等的紅茶出口,打壞名聲。加以台灣開始流行
喝金萱與翠玉等新品種的綠茶,魚池紅茶的盛況,逐漸隱沒在滿山的檳榔園裡。
二OO二年,當時的茶改場研究員邱垂豐與林金池先後調任魚池分場,
一株被埋沒近五十年、有獨特台灣風味的紅茶品種「台茶十八號」,出現在邱垂豐的腦海,
成為重振魚池鄉紅茶文化的利器。這種紅茶是由緬甸大葉種與台灣野生山茶雜交育種而成,
不但有傳統紅茶的喉韻,更有台灣高山茶的芬芳,帶有薄荷與淡淡的肉桂味。
魚池鄉分場技師教導葉金龍夫婦用手工取代機械,專門摘取茶樹一芯二葉的部份製茶,再將茶菁製成條狀,
讓紅玉的茶葉在茶湯中,充分舒展,散發獨特的台灣野生山茶的風味。
進口紅茶一公斤只賣一塊美元,農民種台茶十八號,一台斤可以賣到兩千元以上。
一甲茶園每年收入兩、三百萬元,比種檳榔好多了。
魚池鄉的紅茶也開始結合歷史、文化,創造獨樹一格的紅茶文化。
和菓森林紅茶創辦人陳彥權夫婦與父親石朝辛,更因為一直沒有把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茶樹園廢棄轉種檳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