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被兩岸塑造為「偉人」的孫中山,在不少西方學者眼中,卻是個充滿 人性弱點、自相矛盾的人。法國歷史學者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曾說,孫逸仙在中國、台灣政治建構中不斷被神化,部分西方史界人士則傾向戳破這種英雄崇拜,「但無論是製造迷思或者執意破除迷思,都扭曲了對孫逸仙的研究。」白吉爾在一九九四年寫成《孫逸仙》一書,企圖從平實的人性角度給孫逸仙一個合理的定位。

白吉爾筆下,孫逸仙是個慷慨 又糊塗的機會主義者,也是個懷抱救國理想的人。最大的才能就是「跨界」溝通的能力,他能同時動員三合會、教會、學生、商人、西方列強、共產國際等這些利益 大相逕庭的團體「他知道該如何在國際上『推銷中國』;他對民主及社會主義的觀點不比同代知識份子犀利,但中國居民卻是通過他,才得以認識這些西方的意識 形態。

白吉爾認為,孫逸仙是個有行動力、而非思考型的人。孫逸仙剛組織起義時,目標並非推翻滿清,只是想引起響應。直到他發現日本報章雜誌以「革命」形容他所做的事,才赫然驚覺自己「正在革命」。

書中談到孫逸仙愛作夢而不切實際的一面。建國後,孫逸仙被大總統袁世凱任命為鐵路督辦,負責籌畫全國鐵路。那陣子他常在桌上攤開一張中國大地圖,拿著毛筆在 上面東南西北地畫線。有個記者看著他畫的線對他說:「博士啊,環繞西藏那條路線是永遠不可能修建的,那些線,會跑在海拔一萬五千呎的高度上。」但他悠悠回答:「那裡有道路,不是嗎?只要有路,就可以造鐵路。」

白吉爾認同其他西方學者所指,孫逸仙的三民主義學既無原創性又缺乏學術嚴謹度,孫逸 仙的通達權變也常招來見風轉舵的譏評。但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卻不是給這位中國偉人一記打擊,而是要給讀者一個「真實的孫逸仙」:「是一個在成功和挫折之間顯現的血肉之軀,是一個溝通者,某種媒體天才。

(資料來源:MSN news-中國時報 http://news.msn.com.tw/news1811675.as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cmc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