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劉正慶北京 4 日電)

「彼蒼者天,何其有極」。對古代中國來說,氣候溫暖和寒冷期的轉換,
往往決定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實力的對比,
氣候變化就像一隻無形的手決定著中原王朝的興替

2010 年 1 月創刊的「文史參考」半月刊在「氣候變化左右王朝命運」一文中舉例,
魏晉南北朝的氣候正處於秦漢、隋唐兩個溫暖期中間的寒冷期,
年平均氣溫比漢、唐時期下降攝氏2度到3度。

如果以統一的農產值計算,秦漢時代的平均畝產量為 132 公斤,
北朝為 128.8 公斤,但到了東晉南朝只有 125.4公斤,比前朝下降了2.84%。

氣候變化決定王朝興衰的另一個例子是陝西關中地區。

西周末年,隨著中國北方氣候由暖轉寒,關中地區旱災頻仍,
詩經中就曾記載著「天降喪亂,饑饉荐臻」的文字,
時隔 40 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甚至出現了「三川竭,岐山崩」的奇特現象,
這給靠天吃飯的旱物農業毀滅性的打擊,間接促成了周王室的東遷。

由人民日報主辦的「文史參考」還在文中引用蘭州大學教授張中平所做的一項調查指出,
研究人員從甘肅萬象洞內的一枚石筍所含氧的同位素含量,繪出過去1810 年來中國的降雨量變化曲線,
然後比較同時期朝代的興衰更替,結果發現兩條曲線高度吻合

張中平說,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生產,進而對中國古朝代的興衰發揮關鍵的作用,氣候就像一雙無形的手,左右歷史棋局

胡適的同班同學、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在 1972 年發表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
便結合史學、物候、方誌和儀器觀測,將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 4 個溫暖期和 4 個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對應的朝代,也正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
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國氣溫趨冷,蘇軾誦杏花詩中的「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便可為證。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僅都城長安冬天沒冰沒雪,唐開元 19 年,揚州甚至出現雙季稻的記載,
竺可楨據此推測,處於中國第 3 個溫暖期的隋唐,當時的平均溫度比魏晉南北朝高攝氏 3 度左右。

(資料來源:Yahoo news-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104/5/1y6o4.html)

中國歷史所留下來的文學史料,真是有無窮的潛力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cmchus 的頭像
    pcmchus

    pcmchus的部落格

    pcmc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