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環保局長親自翻譯的一篇文章,原文由美國學者投在華盛頓郵報上。對台 北市環保局人員來說這應該是令人欣喜的肯定,對台北市政府則是政績,對一般的台北市民來說心裡應該也有點暗爽。但是,這真的是我住的台北市嗎?哈哈!我不 敢完全同意文中所說的台北市乃至台灣對環保已經到了可以稱許的境界,但我十分同意文末對美國這隻環保惡龍的反省。台灣在環保上,希望是從美國這一端往德國 那一端前進中。
--樵客

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副標題:來自台灣的綠色禮物—台灣比美國環保)

作者:茱莉亞蘿絲 96年12月2日(星期日)美國華盛頓郵報B02版刊登

當我兩年前計畫搬到台北時,從沒想過「垃圾」這回事。出發前的一個禮拜,我滿腦子都想著,搬到國外會遇到的挑戰─找地方、買手機,還有搞懂公車系。我最擔心的還是整天上中文課,中文發音的四聲,書寫時複雜的橫、豎、撇、點、折,對老外而實在很困難。

當你跨越不同文化,怪事伴隨而來:意外的挫折會困擾你,根深蒂固的習慣會忽然受到挑戰,對我來說,丟垃圾就是其中之一。

在 台灣這樣一個住了兩千三百萬人,距離中國只有一百英里的葉狀島上,處理垃圾可是件大事。我對此事的首次體認來自我在台北的房東,她幫我上了堂速成班,教我 如何像本地人一樣丟垃圾:首先,到轉角的便利商店7-11買台北市專用垃圾袋,然後到附近巷口等垃圾車,最後,親自把垃圾丟到垃圾車裡。

房東說,垃圾車到的時候有音樂,所以你一定會認得。我一聽就認出來了,他放的是單音版的貝多芬名曲,給愛莉絲

有 了音樂的幫助,我很快就知道該在何時何地倒垃圾。但搞懂資源回收的系統可麻煩多了。在台灣,資源回收車通常跟在垃圾車後面,但他們只在特定幾天出現,而且 只收特定物品。根據嚴格的處理程序,塑膠瓶和塑膠袋要分開處理,平面類資源回收(例如保麗龍餐具和紙製便當盒)只有週一與週五回收。如果你在錯誤的時間提 著一捆報紙,你會聽到清潔人員的抱怨,老外裝無辜也沒用。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許多個傍晚,我看見夜市小吃攤老闆手提一大桶蛋殼,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旁邊站著一群交換廚房用具的菲傭,活像週日早上的跳蚤市場。拾荒者迫不及待地收集厚紙板與報紙,希望能多賣點錢。里長也會出來吹哨子保持交通秩序。

行 道旁倒垃圾的經驗是我認識台灣廢棄物處理體系的開端,市府環保單位員工與市民各司其職,使這個體系運作順暢。看著這個城市井然有序的垃圾分類,我慚愧面對 多年來半吊子的垃圾分類經驗,並暗自立誓以後要更努力。我感覺自己跟這些「拿著夾子的女士」站在同一陣線上,在都市運輸體系及在大學的清潔人員,她們每天 仔細地檢查捷運站與大學校園裡的垃圾桶,尋找鋁罐等回收資源。我也相當欽佩美食街的工作人員,他們總是在我找到垃圾桶之前(事實上也沒垃圾桶),就迅速地 將桌上速食包裝紙與餐具收走。

此外你會遇上愛管閒事的房東,視公寓的安排,有時房東要負責分類回收房客的垃圾。我有個美 國朋友搬進了台北的一間公寓,因為房東太太看到了他的垃圾後,痛罵他吃太多糖果而不吃水果,把這個可憐的美國人嚇呆了。隔天,這個美國朋友羞愧地買了一袋 橘子,希望房東太太能看到他放在垃圾頂端的橘子皮。

我的台灣告訴我,十年前,台北市人行道上常有大量腐臭的垃圾,當時根 本不可能想像今天的整潔景致。這必須歸功於垃圾費隨袋徵收制度有效減少垃圾量,以及嚴格的資源回收制度發揮效果。這些改變創造了更乾淨的市容。更令人印象 深刻的是,這些制度在這個民主制度仍在紮根的地方,燃起了公民的責任意識。當台灣致力於打造發展中的代議政治體系,他們也打造出乾淨的環境。這個得來不易 的結果顯然非常值得稱許。

回到美國,從乘客以「碳抵銷(carbon-offset)」(我到台灣之前 根本沒聽過的辭彙)話題消磨無聊的長程飛行來看,過去一年綠色意識的宣揚似乎得到很大的進展。我到家已經三個月了,但是,回收資源的機會還是一樣半吊。減 少「碳足跡」是對抗全球暖化的時髦方式,何不就從減少昨晚外帶食物所產生的垃圾做起?

我來台灣之前,我是個懶散的環保主 義者,我願意回收酒瓶與報紙,選擇紙袋而不用塑膠袋,但如果會造成我的不便,我就不願意再多盡一點心力。現在,找藉口不再那麼容易。曾經生活在一個,被期 許使用買來的物品時,要回收每一個剩下的優格杯子與果汁罐的地方,讓我感受到文明社會裡乾鎮淨街道的意義,也讓我體認到,我對我消費的每項物品都有責任。 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茱麗亞羅絲 (Julia Ross)女士:作家、美國傅爾布來特獎學金留學台灣學者 juliaross2002@yahoo.com

英文版原文: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7/11/29/AR2007112901887.html

(資料來源:http://rwcuttershare.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6968.html)

---------------------------------------------------
老外看台灣》台灣經驗 就是「倒垃圾」經驗  (聯合報 記者梁玉芳)

今年年初,許多台北市民都收到一張市長郝龍斌簽名的單張,那是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投書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譯:「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內容描述羅絲的「台灣經驗」:鉅細靡遺的垃圾分類、壯觀的等垃圾車隊伍,讓她回到美國深思:我對消費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責任,「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兩年多前,身為自由撰稿者的羅絲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台灣研究,租住台北木柵,現已返美。經由電子郵件,羅絲接受本報(聯合報)訪問,談她的投書與台灣經驗。

問:你的投書「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被官方大量散發,可以談談嗎?

答:文章刊出來已經四個月了,我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有台灣人跟我道謝,也有印度、美國、香港及歐洲的回收業者,想知道台灣的資源回收作法。

垃圾蒐集 方式迷人

我回到美國之後,看到抗暖化這麼熱門,大家不斷在談「碳抵銷」,但消費還是這麼暢旺!我覺得可以分享我在台灣學到的垃圾回收理念和作法,因為台灣經驗,我自己改變很多。

當我第一次在木柵把我的垃圾丟上垃圾車開始,我就被台灣的垃圾蒐集儀式給迷住了。在台灣,倒垃圾是件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丟出去罷了,晚上丟、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外國朋友都該親眼體會一下: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像我在投書裡寫的:「我看見夜市的小吃攤老闆提著一大桶蛋殼,邊等垃圾車邊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幫主人倒垃圾的菲傭提著垃圾袋,用家鄉話聊天,還 交換廚房用品,熱鬧得像星期天早上的跳蚤市場。還有一些拾荒者穿梭著想撿些紙板和報紙,可以多賣點錢。里長會出來吹哨子維持交通。」這些畫面至今還是很深 刻。

垃圾丟出 才知浪費

我的房東太太幫我上了堂丟垃圾的速成班:先到便利商店去買政府規定的專用垃圾袋,你丟得多就得多花錢買袋子。然後,在政府規定的時間才能把垃圾拿出去,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巷口等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

當你把自己的垃圾丟上車,你會看到你整個星期消耗了多少東西,你會覺得自己該為這些消耗負責。

有些房東會幫房客垃圾分類。我有位美國朋友一搬進他台北的套房,就丟了好幾袋的垃圾出來,結果他的房東太太仔細檢視他的垃圾之後,責備他吃了太多糖,水果吃太少。他覺得很羞愧,隔天馬上買了一袋橘子,指望房東太太會注意到他故意放在垃圾最上面的橘子皮。

我的房東太太是第一個教我怎麼搭公車、怎麼付車資的人。要先看司機座位旁邊的「上車投幣」或「下車投幣」燈號,這對剛到台灣的人,真的是很有用的資訊。

問:你會如何對美國友人形容台灣?

答:我想我會說,台灣是傳統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綜合體,很有趣,而且人民非常、非常友善。我從沒有在別的國家覺得如此自在。

台北食物 勝過上海

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陣子,比較兩地,我會說,第一,台北有更多人說英文,溝通更容易。第二是食物,上海食物太甜也太油了。所以當我在台北發現有這麼多不同的中國菜,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要說台灣有什麼事讓我抓狂,就是每次我到大賣場買東西,很多人都會盯著我的購物車看,想要知道這老外到底都吃些什麼,啊,我受不了!

【2008/05/06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cmchus 的頭像
    pcmchus

    pcmchus的部落格

    pcmch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