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昭燕 出處:天下雜誌 406期 2008/09
小吃是每個台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體驗,捧著碗,呼嚕嚕地吃著麵,五十元內就可解決一餐。在不景氣時代,實惠、美味的小吃格外有吸引力。
中餐館開遍世界,台灣小吃也同樣能吸引外國人嗎?答案在上個月的台灣國際美食展揭曉。交通部觀光局邀請來自七個國家、十位專門在國際媒體撰寫美食評論的美食家來台灣,請國際老饕幫忙選出最對外國胃 口的台灣小吃、甜點。這群美食家品嚐過各縣市推薦的五十種小吃和甜點,結果來自台南的度小月擔仔麵和台中大里市的芋仔冰這兩個過去窮生活發展出來的小吃, 大獲青睞。
一走進台北市永康街的度小月,進入眼簾的就是煮麵師父揮功的紅磚頭麵台,在這只有一坪大的煮麵區,看盡百年老店的美味菁華。
師傅熟練地抓起二兩半的油麵下鍋、沸水熱碗,在煮熟的麵條上,師傅手持小湯匙迅速一瓢瓢鋪上肉燥。一百多年之後,後代仍承襲此傳統,卻因為用扁薄的小湯匙,師傅必須更小心分開現代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肉燥油層。
擔仔麵深受日本遊客喜愛,除了跟日本拉麵一樣都是麵食,日本人容易接受,度小月少油的湯頭,更是滿足日本人清淡的味蕾。
肉燥是擔仔麵的精髓。吃起來咬勁十足的肉燥,鹹中回甘,在終年不斷熬煮的瓷鍋裡加深滋味。
從洗碗工做起、在度小月工作十一年的永康店店經理張贛鈴說到,一年三百五十六天,不管營業與否,都要上門開煮這鍋陳年肉燥。過去沒有冰箱,熬煮時必 須放置大量鹽巴,以防敗壞,這樣的特色保存到今日,一天二十四小時保持溫熱,就能避免腐壞,不用冰箱,還是能吃到新鮮美味的肉燥,這樣的堅持,張贛鈴說, 「只有尊重自己的傳統,人家才會尊敬你。」
品嚐完擔仔麵,來口透清涼的芋仔冰。
庶民文化成台灣魅力
一塊塊淡紫色的芋仔冰,是台灣窮困時代,農人急智發明賴以維生的甜點,卻讓吃慣冰淇淋的外國人對這創新冰品眼睛一亮。
台中美方芋仔冰城創辦人林寅,高齡七十三,民國六十年代物質缺乏、連台摩托車都買不起的時代,他卻善用在地食材,製造芋仔冰。
台中大里市因為大甲溪、大安溪流經,沖刷出的黑砂土質平原適合種植芋頭。煮爛的芋泥一倒進冰櫃,還沒發明出全自動化機器之前,林寅要站在冰櫃前,保 握黃金時間,捶搗、急速冷凍,讓芋頭冰變成一塊塊硬冰,這步驟可十分費力氣,常常到了吃飯時間,林寅雙手顫抖,連拿雙筷子吃飯的力氣都沒了。
但就是因為這樣的捶打,芋仔冰不同於有打進空氣而造成鬆軟口感的冰淇淋,反而嚐來扎實、Q勁十足。芋仔冰並切成長方形塊狀,一開始只是利於包裝販 賣,卻吸引歐洲人的目光。法國名廚Alain Cirelli在芋仔冰攤位前停留片刻,對一塊兩、三口就可吃完的芋仔冰讚不絕口,非常適合現代人小量的飲食習慣。
要吸引國際觀光客來台,傳統文化是最大賣點,而小吃、甜點代表的庶民文化,是台灣最佳代言人。
台灣小吃在窄小、雜亂的巷弄間發展,「三代服務五代,老店不會壞,」高雄餐旅學院旅館管理系教授蘇國垚形容。不斷精進的廚藝,在悶熱矮小的廚房一代代傳承下來,好像還沒出國比賽,就已先在自家練就百年功夫。
不管是度小月或是芋仔冰,看來台灣小「食」力,不但美味,還很有魅力。(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575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