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吉甫 / 草堂新語 / 三國智囊電子報 / 20090512
.不怕死vs.不知死
猛將的第一個條件是「不怕死」。怕死,仗就甭打了。
「不怕死」和「不知死」不太一樣。後者通常用來罵人,如「你這個不知死活的傢伙」,意味著這個人不識時務,不明形勢,白目的成分大過勇敢。總之,不是好話。
以前官方宣傳文件,頌揚蔣中正的領導的黃埔子弟兵,說一般勇敢的軍人是「不怕死」,而這批黃埔子弟兵是「不知死」。我本來覺得「不知死」的說法很威,後來發現「不知死」不是值得表揚的情操,因為感覺十分「憨膽」。一個軍人,一名武將,要很清楚怎樣會生、怎樣會死,怎樣是危險的,為了達成任務冒死犯難在所不辭,這才是可貴的義舉。
底下要說的是曹魏大將張遼。
要推三國時代死纏爛打不要命的猛將,張遼大概排前幾名。張遼最為人稱道的戰爭代表作,應該是合肥突圍戰。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派張遼、樂進、李典率七千多人守合肥。不久,孫權乘曹操征伐漢中的張魯之際,率領十萬大軍圍攻合肥。
八千對十萬。怎麼辦?不就是死守等待援軍嗎?但曹操遠征在外,孫權來勢洶洶,恐怕等不到奧援,合肥就被攻破了。
張遼說,不能等,應該趁敵軍還沒有集結完成,立刻迎擊,挫挫他們銳氣。而主動出擊也是曹操事前交代他們的指令。
.八百壯士組成決死突擊隊
老鼠給貓掛鈴鐺,誰去掛?張遼自己來。他連夜招募敢死突擊隊,共得到八百人。張遼殺牛犒賞這八百壯士。
第二天一大早,突襲發動。張遼全副武裝,身先士卒,大喊「我是張遼」,殺入敵陣,連殺幾十人,斬掉吳軍兩員大將,一路直衝,殺進孫權營壘之前。孫權嚇壞了,不知所措,緊急退逃到一座小山,命令左右護衛以長戟保護他。
張遼在山下叫陣,要孫權下來接戰。孫權哪敢動?對峙了一陣子,孫權發現張遼其實兵力不多,便派兵把張遼等包圍起來。
張遼被圍住,作勢要往左右衝鋒殺出,實際上聲東擊西,從正中央突破,殺出一個缺口,帶著幾十個敢死隊員衝殺出去。
其他淪陷在包圍圈裡的張遼部下,看到主帥殺出重圍了,紛紛高喊:「將軍要拋棄我們嗎?」張遼聽到了,衝回重圍,從清晨戰到中午,最後帶領這些部屬殺出一條血路,孫權部隊無人敢擋。
.殺進殺出殺很大
張遼自己殺出重圍了,又回去救隊友,好不容易活過來了又要死回去,簡直是自投羅網,飛蛾撲火。但那千鈞一髮,張遼不及多想就折返回去,不但要殺回去還要再殺出來。真的是殺很大。一關又一關,這比分次進行的過五關斬六將密集而危險多了。張遼真夠猛。
張遼回到城內,加強防務。孫權包圍了十幾天,眼看城不好攻,便退兵了。這時張遼雖然鬆一口氣,更加積極作戰,率軍追擊,差點俘獲孫權。
第二年曹操親征孫權,在合肥,沿著張遼當時作戰的路線走了一回,想像殺戮戰場的刀光劍影,驚嘆連連,對張遼更加器重。
合肥戰役之前,張遼是盪寇將軍,擊退孫權後,升為征東將軍。之後防區調動,從合肥移往更前線的居巢。
所以像張遼這種猛將,不是不知死,他知道危險,但不怕死,奮勇殺敵,這才叫勇猛。
張遼雖猛,但不用過度誇大為八百人大破十萬人,那是不可能的。張遼擊破的應該是孫權率領的先遣部隊,這就是張遼講的:應該趁敵軍還沒有集結完成,立刻迎擊,挫挫他們銳氣(及其未合逆擊之)。等大軍開到,張遼等人就守城不出了。
留言列表